毕业生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家长:
早上好!
我是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刘明谦,很荣幸今天有机会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与大家见面。
与华师大中文系结缘,说来话长。高中时的我就曾无意中进入华师大中文系的官网。进入大学后,我通过转专业进入中文系,或者说中文系在转专业考试中接纳了我,我们的双向奔赴和选择开启了在中文系孜孜以求的四年。
在四年中,中文系以独特的精神风貌感染、教育着我。
中文系是常为新的。在中文系的四年中,时常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拥有了强基计划、拔尖学科,有了国际合作的本科办学,有了种类更加丰富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更有时常开设的诸多外语角和高水平讲座。中文系以勃勃生机感染着我,也鞭策着我不断进步。
中文系是常有爱的。晨光熹微之时已早早打开的系楼大门,夜幕降临之后仍亮着灯的教师办公室——不辞辛劳,恪尽职守,这是属于中文系老师们的担当。课堂内外,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收获来自中文系的感动:或是布满导师详细批注的论文,或是困顿之际令人醍醐灌顶的指导,抑或是疫情期间来自老师的亲切关照。用爱和温暖关怀学生的成长,以真诚和热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谦和包容、润物无声是中文系不变的人文底色。此时,请允许我道一句:“爱在中文系”。
中文系是善为学的。仍无法忘记在课后与老师们交谈时,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这是思想的虔诚和学术的热忱。在中文系,不仅一门专业课同时开设多节平行班级,供学生感受不同老师的教诲和风格,还有多样的读书会供大家选择。中文系包容多元学科环境,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
在中文系求学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成长最大最迅速的时光。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在中文系的所得,那就是中文系诸位师长在言传身教中传承给我们的“文学是人学”的道理。在我看来,学文学以成人,分为三个向度。在思想上,“善为学”的学术训练,启发我们敢于运用自身的理智独立思考;在伦理中,“常有爱”的师风学风,启发我们时刻安放自己的良知德性;在实践里,“常为新”的精神品格,启发我们不忘自己的初心理想。
值此不确定性增强的时代,我们如何应对变革,以期待一个更加良善、更加美好的世界?中文系和文学带给我们的教诲应如是。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2019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张桐珲。能在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和大家见面,我既深感惶愧,又十分荣幸。惶愧的是我自知平庸,不足副代表之名实,荣幸的是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向我们的华师大、向老师、同学们郑重地说声再见!
三年前,我们也这样聚在一起,聆听着开学典礼的致辞,脑海中不住地驰骋着对硕士生活的美好想象。彼时的我们,一定不会料到,三年后的我们将“仓皇辞校”,用这样的方式彼此告别。似乎我们都已记不起进出校门不用刷卡,点外卖可以直接送到楼下的日子,而核酸,口罩,食堂桌上的隔离板,南北区间的蓝色铁皮墙,却径直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未来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必不能抹去的深刻印象。数年前,我在读一本书时,看到了一个概念叫峰终定律,觉得很有意思。这个定律是说,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毕业季被疫情裹挟,我们不得不坐困在研寓这座小小愁城中,很难说这个结尾是愉悦的。但是我想,在大家的记忆深处,在拨开疫情带来的阴霾之后,也必然有许多明亮的华师记忆在闪耀。这些记忆,或许是秉烛畅谈的长夜,或许是漫步校园的雨天,或许是上下求索后的忽有所得,或许是晨夕不缀时的孤单与富足。这些记忆,是我们在中文系求学时的高峰体验,是这一生都不再会有的青春和快意。我们将要离开了,这些记忆也不再增加了,所以请大家珍惜它。
当然,值得我们珍惜的不止有这些,还有中文系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去年系庆时,我曾有幸拜读了系友们的回忆录稿。读着他们笔下的师大中文系,我感受到一股力量,从那时的丽娃河一直流淌到了今天的樱桃河,像系楼天井中洒落的阳光,明亮而又充满着勃勃的生机。每一个走进中文系的人,虽未必能觉察到它,但莫不受其沾溉。这种跨越时空的力量,就是中文系的根与魂。就中真意,难以概说,大家所感也各有异同。但就我而言,中文系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脚踏实地。二是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才能免入歧途,坚持不懈,才能终有创获。这两点虽似老生常谈,但正是在中文系,在师友的言传身教之下,我才愈加深刻体悟到其可贵。
现在,我们即将告别我们的中文系,走上不同的道路,去发挥自己的光与热了。临别之际,不免还想借此发言机会“夹带私货”。一是还想郑重地致谢。感谢各位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感谢教务、辅导员老师们的关怀帮助,也感谢同窗好友彼此的支持陪伴。正是这些关爱,让我们在师大度过了难忘的三年。二是希望我们毕业生同学们,能够在安身立命的同时,将中文系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分享给更多的人们。如此,师大中文系的精神,将不仅在校园之中流传,不止在前辈学人中赓续,也将随着我们一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更加远大的事业之中绽放它的异彩。
最后,祝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越来越好,老师们,同学们,珍重!再见!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周阳,身边很多同学都比我优秀,不能代表大家,在这里只是分享我的读博经历。我老家是眉山丹棱,一个西蜀小县城。我们那儿清代出了位文学家叫彭端淑,写过一篇文章《为学》,大意是说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后来自己从成都到重庆,再到上海,一路向东考入华师大中文系,也算是践行了《为学》中那位贫寒的僧人远游海畔的事迹了。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非常的激动,因为我可以接着念书了。
第一次走到华师大中文系正门前,大门上方的匾额写着“学有缉熙于光明”几个大字,这是对系里学生的训教勉励。对于我来说,他的前一句“不聪”可能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直不算优秀,但相信日就月将,勤能补拙。我的论文选题很早,从博一下学年就开始整理材料,为了方便查阅资料,在图书馆待了两三年,边写边删改。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中文专业大体差不多,就是要坐得冷板凳,与书籍为伴。所以在图书馆有很多同学熟悉的身影,在二楼到五楼固定的位置,一坐就是一天。寒暑易节,偶尔有几天的清闲。读博不太轻松,尤其到了后半段,普遍状态不是很好。系里做了很多工作,每年会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也开通了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排解心理焦虑情绪。王安石游褒禅山喟叹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险远之处,有志有力有物相之,或可抵达,可以无悔。
读博和探险一样,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有艰难也有新奇,可能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论文。一个选题不知道有多少价值可以挖掘,以自己的能力又能完成什么样子,期刊是否能发出来,心里并没有底。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克服困难,期待惊喜。在此期间,焦躁、急切、怀疑、懈怠、冒进各种状态会不期而至,让人心绪烦乱,越做越难。幸而有父母师友陪伴,砥节砺行。说到这儿,想起去年的热播剧《功勋》,我很喜欢前两个单元剧,特别是《于敏》篇。于敏先生的事迹我们无法企及,唯有景仰,不过道理也是相通的。在攻坚阶段,雷佳音饰演的于敏有一场精彩的内心戏,他说“什么是快,什么是慢,步子迈得不扎实,跑得再快,只会摔跟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哪怕走得慢一点,但踩在地上的每一步,它都是稳的”。平时和同学闲聊,看到他们搭建的资料详备的数据库,书本上密实的批注,删改的文稿,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来的,经此一役,最后才走上答辩场,获得博士学位。
激流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四年的积攒,也为往后的工作铺垫了道路,希望与大家共勉前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