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主题:概念史与文学研究
主讲人: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杜心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3 年 10 月 19 日 15:30-17:0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430 室
主讲人简介: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 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1 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文学与戏剧”学部)。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概念史、文学社会学、海外汉学研究。
讲座内容回顾:2023 年 10 月 19 日下午三点三十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维规教授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 4430 室,作了题为《概念史与文学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杜心源老师主持,来自系内外 40 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内容丰富翔实,讨论气氛热烈,方教授以概念史研究为思想路径,还原了社会变迁在概念中所留下的语义烙印,厘清了“跨文化”“文学”“世界文学”等重要概念,令在场的青年学子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方教授勾勒了概念史研究方案的出发点、理论前提与任务。方教授指出,“概念史”首先出现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座》中,作为人文科学,尤其是历史学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分支,“概念史”旨在考察特定社会语境中语言符号的运用,将概念视作历史现实中的经验和期待、观念和阐释模式的结合体。其任务不仅在于对概念及其嬗变进行词源学的追踪,也在于还原其背后所沉淀的政治史、社会史与经验史线索。
在此基础上,方教授区分了“跨文化”(Transculturality)、“多元文化”(Multiculture)与“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方教授指出,“多元文化”是一个囊括许多社会哲学理论的概念,更倾向于一种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文化间性”则更多的涉及方法论的问题,是一种形式和处事方法,其旨在建立关系、承认差异、进行对话,以达到沟通和理解的目的。方教授引韦尔施(Welsh)的《跨文化:文化瓦解以后的生活形态》说明,“跨文化”概念的诞生标志着文化解体后的生活状态,是赫尔德式强调社会同质性、种族稳定性与文化界限性的文化球体论瓦解后的必然形态,“跨文化混血儿”是当代大部分青年人的存在方式。
最后,方教授梳理了“世界文学”概念所形成的历史脉络。方教授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论实则局限于欧洲文学,已与今时今日“世界文学”的批评实践大不相同,应被视为一种现象、态度与行为理解,亦即“普遍的自由的精神贸易”。它集中体现在翻译、期刊与文化刊物、和切身的文化接触与交流三种形式之中。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概念史与思想史之概念辨析”“历史时空中的概念主体”“如何捕捉与还原概念中交错复杂的文化痕迹”“如何在批评实践中平衡概念探究与文本细读两者”等问题与方教授进行探讨、交流。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