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访学总结 | 韦施伊赴美国布朗大学访学总结:一连串越来越纯净的努力
发布时间:2021-03-22        浏览次数:958

   我所访学的学校为美国布朗大学,是美国常春藤八校之一,也是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创立于1764年,坐落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区罗德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市的学院山。布朗大学以学术自由闻名,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科研”(student-centered research),学生自由选课,没有严格的专业科目限制,与同在学院山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共享课程和诸多学习资源,甚至可以修习两校的双学位。校园里既有充满历史的古老建筑,也有现代设计的大楼,体现了布朗兼容并包的风格。

(一)求学经历

  布朗大学意大利学系的虚拟人文实验室(Virtual Humanities Lab)是成立于 2004 年,结合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学科,综合研究数字人文和虚拟问题的平台,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Humanities)、美国学术联合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的研究资助,拥有世界领先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设备,也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材料积累,每期项目均会邀请科学家讲学,实现跨学科的深入研究,致力于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价值结合。该平台项目成果在意大利、英国、巴西等国家的博物馆均有展出。

  出于博士期间的学术兴趣和未来的学术志愿,我开始通过邮件联系Massimo Riva教授,他是意大利学系、虚拟人文实验室(VHL)主任,主要从事意大利现当代文学、电影、媒介和数字人文的研究与教学。曾获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Order of Merit of the Italian Republic),曾任博洛尼亚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伦敦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悉尼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已出版的书目主题涵盖了文学身份认同、后人类主义、超小说 (hyper-novel)及数字时代的文学,目前正进行的研究是 Italian Shadows: A Curious History of Virtual Reality,集中探讨新兴技术在人文科学中的作用,以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探究虚拟现实的历史与发展。

  我向Massimo Riva教授介绍了我自己的研究计划,并提出希望能有机会去布朗大学访问学习,他在对我进行视频电话面试后,向我发来了邀请函,于是很幸运地,我在3月份顺利抵达了布朗。完成注册后,意大利学系的学术经理Mona带我简单认识了学校,并邀请我参加了当晚系里举办的传统电影节。时值布朗大学春假(spring break)前夕,又遭逢新冠疫情在美国开始大流行,学校决定春假结束后,全校进行网课教学。

  在布朗大学访学的这一年间,基本上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都在线上完成。许多同学因为疫情,滞留在瑞典、意大利、冰岛等国家,大家每周除了课程时间之外,还会在周五下午进行线上的Happy Hour,互相交流最近的心情、正在进行的研究、碰到的难题等等。这场疫情造成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我们不得不改变过去所习惯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布朗大学在虚拟人文、数字人文的研究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学校有这样几个机构专门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其一就是我所在的虚拟人文实验室,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程度让我感触颇深,在我学习期间,就有认知科学家主讲、参与“虚拟现实”主题的讨论课,让我的学科视野实际地被打开,也重新认识了学科合作的深度与方式。其二,是科古特人文科学研究所(Cogut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这个研究所以研讨会为主要形式,有不同的小组主题,教师、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能够参加,议题都是非常前沿的,在研讨会之外,还有会议、系列讲座,尤其强调对话的状态。我也参加了“环境人文”(Environmental Humanities)的讨论课,在这里能够和不同学科的伙伴交流,互相启发,真正推动自己的研究和创新的想法。

(二)科研成果

  在这段期间,除基本的课程和讨论会之外,我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写作和相关主题的研究论文的撰写中。参与了项目Simulating Reality: The (Curious) History and Science of Immersive Experiences,工作坊Workshop on Digital Publishing,研讨会Politics and Poetics of Memorializing the Lampedusa Sinking”By the Sea: Medicine and the Arts along the Italian Shores”Medical Humanities and the Legacy of the Studia Humanitatis”、“AlterLife: Italo Calvino and the Biosphere of the Anthropocene”、“The Global Pandemic From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COVID-19 in Europe”等等。自己写作并发表的论文有《世界:电玩游戏的作用单位》,拟发表论文有《电玩游戏中的后人类情感——以<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为例》、“Ni-Hua”: Another Way to Posthuman,翻译所研究领域重要学者N. Katherine Hayles的英文学术论文Posthumanism at a Crossroads: Latours Dangerous Vision, N. K. Jemisins Broken Earth,and the Search for Better Pathways。论文的写作和思考的推进,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比如同学Tommaso Pepe就电影与记忆、情感问题和我在邮件中多有交流,向我介绍了不少参考书目和前沿的学术网站,他在我访学时间过半时于布朗大学毕业,并来到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同样也继续专注于数字人文领域。

(三)文化体验与生活感悟

  这一年间,发生了不少事情。清楚地记得62日凌晨,租住的公寓外传来枪声,我从窗口看到河对岸的市政厅前火光、人群交错,天空中盘旋着直升机,那是“Black Lives Matter”(BLM)的黑人人权运动在集会,这样的暴动持续了大概一个月才逐渐平息。又同时面对新冠疫情大流行,独在异乡,尤有一种惶惶无措的感受。也是在这诸多让人辗转难眠的夜,我读到了陈嘉映先生的书,道:“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但我尽量把握住自己,不间断自己手头的事情。天下滔滔,时局动乱,但自己要沉得住气,不能不断兴奋,荒疏了自己的学业。每一场运动都像一场大潮,把很多人卷进来,往往,海潮退去,满地不过一些瓦砾而已。……良好生活不是一套静态的指标,每个人,只要你还在生活,你总是动态地看待自己,用歌德的话说,一连串越来越纯净的努力,等你说,请停留一下,生活就结束了。你要深入到自身之中,了解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你实实在在相信一些什么,你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点儿什么。只要你愿意,不见得必被大势裹挟。”这一句“一连串越来越纯净的努力”给了我一种安静的启示,面对未知生活愈发要把握住自己内心的秩序,不必惊惧大潮的冲刷,不必惋惜那一地的瓦砾,良好生活或许就在对自己真正志业的追寻与从事的本身。

  回首这一年,还需要感谢学校和系里对我的关怀和支持,让我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能够在治学和为人上都得到了新的理解和进步。此次经历不仅为我的博士论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也是学术交流与锻炼的良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友,打开了文化视野,面对人类生活中可能的、甚至已经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新的技术生存状态,将学术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省思当前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和人类境况之间的关系。此次访学中所感受到的学科合作的方式和深度方面尤其给我启发,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将很有帮助。

学校Front Green大门


意大利系虚拟人文实验室


虚拟人文实验室讨论客厅角落


线上讨论会


与导师单独讨论


为宣传参与项目填写宣传册


学校人文图书馆(Rockefeller Library


约翰·海图书馆内部(John Hay Library


与教学主管Mona


走在学院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