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中文系2023级开学典礼本科生新生代表陈罗佳发言|心中有温度,笔下有深度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10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23级中文系公费师范生陈罗佳。浙江宁波,这个山灵水秀的城市滋润了余秋雨笔下雅致而独具风骨的文字,注视着代代优秀儿女奔向四方,而站在这里与在座的各位畅谈所想的我,也是她的孩子。水不可失其源,人不可忘其根,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中文系新生向多年来默默付出陪伴的父母与老师道一声感谢,感谢你们的呵护、栽培,才使我们得到了继续精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机会!而作为中文系的一员,我更期待着日后与各位共勉共进,以我之小小涓滴,汇成碧波万顷!

 

正如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碑铭上所刻的“认识你自己”,我也想问:我们是谁?我们是疫情三年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为生命的脆弱却坚韧所动容,深感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我们是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时代青年,赶上了一个社会高速发展与变革的好时代……此时此刻,我们又有了新的身份——华师大中文系新生。“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自儒家而起的学习之风相传至今。大学四年,我们将在文学方面继续深造,也将扎根于社会与现实的土壤,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报国正逢多难日,读书岂慕一时名。”华东师范大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寿镛先生的言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显得振聋发聩,他点醒了当时迷茫的学界,也指点了当下学生的迷津。读书为了什么?汉语言文学又意味着什么?不知何时起,汉语言文学的定位逐渐模糊。她成了一份体面工作的代名词,成了考编考公的敲门砖。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汉语言文学也许难以免俗成为工具,甚至相聚在一起的我们或许最初也有这样那样现实功用的考虑,但我相信在中文系学习、锤铸的四年里我们所求的、所得的,绝不是所谓的“一时名”。我所仰慕的叶嘉莹先生一生浸润书香,纵使人生坎坷,经历漂泊乃至迫害,但依旧爱诗、吟诗、讲诗,于文字之中觅得宁静。还有赵丽宏、陈丹燕等等,无一不是在文字中发现了爱与力量,并把这份深情和力量借助文字如火炬般传递给了无数的他人,去烛照、抚平灵魂中的褶皱。除去滋养心魂,汉语言文学也可以是匕首、投枪,拥有无与伦比的锋芒。如果说鲁迅先生的话语掷地有声,旨在唤醒沉睡的国人;那么“外交天团”则是用文字在不卑不亢地捍卫国家尊严;《新国辩》是以犀利的语言展现新锐力量的思考与担当。这些都让我们忍不住抚手而叹:原来这便是汉语言文学另一面英姿飒爽的模样!也正是汉语言文学这奇妙的特性——温柔与强大的交织,神秘和平易的共舞——将我们共聚于此,渴望一探其真容。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文脉昌盛,薪火永传”。脱胎于大夏、光华两所学堂,华东师范大学将人文之光代代相承。岁月的磨损带不走这学术重镇的灵秀,正是因为一代代的学生注入的生命动力蓬勃生长。而汉语言文学作为华师大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更是一股强大的活力之源,培育了莘莘学子,也反哺着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为其带来无限生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早已深入人心,钱谷融先生提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至今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未来,我们会走向何方?教师、作家、学者,或是跳出舒适圈在全新的领域耕耘创造,前路不设限,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记住“文学”这门“人学”。进入中文系,我们将在指引下用文字探索人性的光辉,以笔尖丈量思想的自由度。自出生起便常伴左右的文字将与大家更深层次地融合,我们也或许将在文学的滋养下脱胎换骨。我们心中有温度,笔下有深度,以谦逊无言书写酣畅万言 ,以中文人的姿态掮起国家、时代交付给中文人的使命!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需自强。”同学们,现在的我们依旧稚嫩,好奇地探索着华师大和中文系的一切,在全新的天地间寻觅着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或许某天,你会在早八的清晨手忙脚乱,在考试周的夜晚打着哈欠奋战,但也请不要忘记去欣赏楼外的蒹葭和窗外的月亮,于字里行间邂逅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在尚义桥头赏清风拂过水杉面,感受独属于华师大和汉语言文学的浪漫。

 

最后,祝各位领导和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各位同学学业有成,未来可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