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o
吴子林编审主讲“走出语言”:从“论证”到“证悟”一一创构“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内在机制
发布时间:2018-12-09        浏览次数:48
 

 

    2018年11月29日,由《文学评论》编审吴子林老师主讲,朱志荣教授主持的讲座在中文系4330会议室开展。讲座的主题是:“走出语言”:从“论证”到“证悟”一一创构“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内在机制。

 

    吴子林老师首先从感性的感悟出发,用诗性的语言开启本次讲座。继而展开第二部分关于语言和文体方面提出了“语言的瘟疫”问题,即丧失认知能力和直接性,变成某种自动性和简化,只是语言的“空转”而没有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吴老师认为需要突破语言的窠臼,解放文学评论的文体,即“毕达哥拉斯文体”,由对象化之思转为有我之思。以“语言”来“走出语言”,语言不是表现思想的工具,“在场或不在场的事物”才是比语言更为根本的东西,保持住文学的敏锐的知觉、丰富的情感、大胆的想象。

 

   

  由此,吴子林老师还强调了中西语言观,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并认为我们应该坚持我们自己的“以美启真”的传统。西方是“演绎型”的思维方式,中国是“隐喻型”的证悟。中国的很多概念并不能用西方的词汇来解释,完全用中国的话语也走不通,真正的发现应该是由个体体悟创造的,再用理论思维进行把握。通过“以美启真”,先“悟证”,再对“悟证”予以“论证”。

 
    朱志荣教授对此进行评论,认为写论文并不是一件僵化的事情,需要灵活和悟证,但是同时也需要有完整的论文结构。在保持语言鲜活的前提下,再进行逻辑论证。
 

    同学们就语言观、文体、论文写作、投稿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吴子林老师就论文投稿发表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建议。写论文不需要端着架子,落入规范化的窠臼,写论文与文学创作相似,应该使用诗性的语言来感悟和表述。文章应该要写得鲜活,凸显个人风格,而不是千人一面。写论文不能理论先行,再简单套用材料,而是要把握生命的当下存在,进行断片式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