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江南文化之美在脚下延续
2024年11月15日上午,由赵厚均教授组织引导,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江南文化专题研究”课程与中文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进行硕博联合共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考察活动——海派园林寻踪·探访醉白池。
赵厚均老师及辅导员李思瑶老师带领23位硕、博士研究生,走进这座承载江南文脉的园林瑰宝,在醉白池内游园漫步,细听园方特邀讲解员、松江区史志办历史学博士程志强老师的娓娓讲解,展开了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此次实地考察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更为课堂理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景支撑。
醉白池:江南园林的文化交响
醉白池,坐落于上海松江,是江南名园之一、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中最古老的一座,占地5公顷。原址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谷阳园,明万历年间大书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曾在此觞咏挥毫。清顺治至康熙年间(1644年-1722年),工部郎中、著名画家顾大申在旧园址上重建,效仿宋宰相韩琦仰慕白居易而将此园命名为“醉白池”。
园景以一泓池水为中心,四周古木葱茏,步移景异,满园似画,素有“春访牡丹夏观荷、秋来赏菊冬瞻梅”之趣。园内楼堂亭榭,曲径通幽,保存着明代柱颊山房、疑舫、读书堂,清代池上草堂、宝成楼、雪海堂、雕花厅等亭台楼阁;收藏有元代赵孟頫书法真迹《前、后赤壁赋》石刻、清代《云间邦彦画像》碑刻等艺术瑰宝;园内悬挂的当代书法名家题字匾联更是不计其数,人文艺术与中华造园艺术在这里积淀、融合和传承,是上海千年历史文脉的延续。
收获:讲解·研讨·交流·提升
活动中,赵老师与讲解员程老师引领大家探访了园内多处特色景点,逐一解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程老师开场即从“醉白池”三字入手提问同学们,醉白之“白”典故究竟出自哪里?首先很容易让人想到是李白。然而醉白之“白”与李白毫无关系,实则源于白居易晚年自号“醉吟先生”与其中年开辟的小池与池上草堂。
“乐天轩”亦提示我们白居易对于这一园林的重要影响。“乐天轩”是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谷阳园”、“文澜堂”遗址,距今900余年,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园林遗址之一。朱之纯乃邑中名士,代表作有《县斋诗序》、《思吴堂诗序》等,其晚年“归老西湖”做隐士,颇有陶渊明隐逸之风。
来到雪海堂前,老师为同学们细致讲解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在雪海堂前的演讲盛况。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6日,孙中山先生号召松江民众,加强民族团结,积极投身革命,平安内乱,抵御外侵,建立强盛的中华民国。演讲慷慨激昂,鼓舞起雪海堂前民众的爱国之心,演讲结束后,孙中山先生与松江同盟会会员及各界民众代表在雪海堂前留影纪念。
此外,老师还现场分享了醉白池与董其昌、顾大申的历史渊源,参观了泼水观音、邦彦画像等景点,阐释了文人园林如何成为江南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象征。从亭台楼阁到池畔廊桥,同学们细致观察园林的空间构造与装饰艺术。同学们表示,“这些景点串联起了醉白池的‘文化地图’,使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得以多角度理解课上理论。”同学们在园中漫步、驻足沉思,感受园林景观背后的“诗意栖居”,也为进一步研究江南文化积累了生动素材。
展望:在学术中探索江南之美
活动结束后,辅导员李思瑶老师为大家拍摄合影。
华东师大凭借其位于江南的独特文化地理优势,充分发挥“江南学”这一特色学科研究专长。这次实地考察让师生们更深刻体会到江南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同学们在感叹醉白池的优美之余,也深觉醉白池公园更是一部立体的“文化教科书”、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江南文化更深入的研究兴趣。
此次醉白池之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一年级专业必修课“江南文化专题研究”课程的一次重要实践环节,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中文系和江南文学文献中心还将组织更多类似的特色活动,实地感受江南文化的无限魅力,让师生们走出教室、拥抱自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在身心发展中铸就卓越未来。
摄影 | 李思瑶 方贝儿
文案、排版 | 方贝儿
审核 | 赵厚均 李思瑶